星期五, 28 11 月

看看著名作家畢淑敏住的養老院,明白一個道理

最近刷到一篇寫畢淑敏住養老院的文章。畢淑敏是我非常熟悉的一位女作家,她的作品風格很硬朗,她的散文備受語文教師的喜愛,經常出現在試卷和各種模擬試題中,我也就因此讀過她大部分作品。

她52年生人,現在70多歲。

文章說畢淑敏最新出版的小說《崑崙約定》就是在養老院完成的,那家養老院她2019年入住,2022年開始動筆,新書2025年出版。她自己在新書發布時也說,寫書期間身體出現很多狀況,好在過來了。

她住的養老院,更準確一點來說,她住的是養老社區,位於北京朝陽區,社區內不僅環境優雅,且配套設施齊全,有社區衛生中心,有食堂,有文體活動場所,有管家料理生活瑣事,有保安守護不會輕易被打擾。

能吸引知名女作家入住的地方,一定是高級別的養老中心,而這樣的地方,我好奇查了一下費用,一室一廳的最低收費標準是每月8500,並不貴。我把那家養老中心的收費表發在下面,大家看看人家的設定,不管貴賤,的確是明晰。

為什麼我會說8500不貴,那是跟我們這裡動輒上萬的養老費用比的。

我這裡是四線小城,大約有4、5家收費過萬的康養中心,我去過三家,什麼樣子呢?這三家有兩家是廢棄學校改造的,一家曾經是豪華餐廳。

看看著名作家畢淑敏住的養老院,明白一個道理

看看著名作家畢淑敏住的養老院,明白一個道理

我按著導航找的時候,就感覺越走越熟悉,抵達目的地後,那裡原來是一所規模很大的學校,初高中一體,擁有三、四千名學生,50多年的校史。我有好幾個初中同學,畢業後在那裡讀的高中,我自己也去過多次,參加中心組織的聽課評課閱卷的工作。

而我再一次來這裡,是考察這裡的養老環境。

看看著名作家畢淑敏住的養老院,明白一個道理

我站在門前就很感慨,應該有很多住在這裡的老年人,當年是從這裡初中畢業或者高中畢業的吧。他們在這裡讀書,又回到這裡養老,人生像開玩笑一樣來了一個完美閉環。

當年孩子多,建了一批批學校,現在人口銳減,空出來的校舍給當年的學生養老,還真說不上什麼滋味。

但學校改養老院真的挺方便,一間教室三扇窗,可以放6張床,擋板隔一下,可以變成三個單間,電梯一裝,直接開業。

但是環境就談不上了,學校操場是唯一活動場所,小橋流水,亭台樓閣就別想了,我們這根本就沒有那樣的校園環境。

這樣的地方收一萬元只因為你可以住單間擁有24小時一對一護理,其他的元素?沒有一家養護院擁有北京那種。

看看著名作家畢淑敏住的養老院,明白一個道理

那篇文章里還提到北京的另外一家鑽石級養老社區,入住的人交納200萬就可以排隊等著入住了。

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我不知道200萬會給自己買來一個什麼樣的老年,但這一條透給我的信息是:你有多少錢就會得到相對應的服務,一分錢一分貨。

我沒有200萬不敢瞎說,但我確信的是,我有8500但絕對住不到畢淑敏那種段位的養老社區,我有10000也只能住進50年前的老學校改造的房間里,一樓大門統一落鎖,吃飯在單一的菜單里提前一天預定,至於文體活動,如果還能走,可以在放風時間裡去長了草的操場走兩圈。

所以說,年輕的時候可以鑽進深山老林過桃花源的生活,年老了一定要去大城市養老,最基本,你的一萬塊錢可以獲得一萬塊錢的質量。

就醫更是如此,我們這裡只有兩家三甲醫院,還名不副實。我在北京為我爸爸尋醫問葯的時候,走在大街上,幾公里一家醫院,天壇、協和、中科大附屬、北大附屬,裡面坐鎮各類專家。

我當時心裡非常悲傷,如果我爸爸住在北京,是不是就會得到及時準確的治療,或許生命會延長几年。

對於突發疾病者和那些無力長途跋涉的年長患者,住在大城市,真的是可以救命的。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