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1 11 月

中產瘋搶的「液體黃金」,塌房了?

作者|夏頌

編輯|章魚

封面為AI製作

最近,中產界來了個新頂流:

薑黃。

一個和羽衣甘藍、巴西莓粉一樣,寫作超級食物,譯作健康的東西——沒有人能說清楚薑黃是如何成為超市頂流的,人們只知道:

盒馬的薑黃生薑檸檬飲、山姆的薑黃檸檬汁總是斷貨;

七鮮、小象超市也迅速跟上,紛紛推出了自己的薑黃飲品。

中產唯一摯愛燕麥奶品牌OATLY也推出了自己的新品——薑黃燕麥奶。

中產瘋搶的「液體黃金」,塌房了?

今年雙十一,只要打開一個有些體量的直播間就能見到「薑黃飲」的身影,在小紅書上搜索「薑黃飲」,相關話題度高達304w+。

雙十一開售以來,一口薑黃飲的銷量環比9月增長了14倍。

在我還在思索「到底在哪裡看過薑黃」的時候,這個長得很像咖喱伴侶的小東西就搖身變成時尚超模,一窩蜂擠進了中產超市。

站在中產超市的貨架前,放眼望去:

到處都是超級食物的影子。

被搶斷貨的「超級飲料」

又貴又難喝?

眾所周知,當風已經吹進中產超市的時候,消費市場上薑黃飲早已蔚然成風了。

但根據我作為老吃家的直覺,薑黃實在沒有成為好喝飲品的潛質,原因有二:

第一,中產的味覺,素來不值得信任。

第二,除了姜撞奶,我沒吃到過什麼好吃的「姜家」產品。

當然,理性思考是一回事,好奇心是另一回事。

我看著盒馬App上100ml售8.9元的價格,和「售空,待補貨」的標籤,實在按捺不住好奇搶購了一單。

說搶購一瓶薑黃飲,並不是誇張。

雖然薑黃之風起了很久,但盒馬的薑黃飲在我寫稿時還是一瓶難求。

今年6月中剛一上市,就有超過3000人下單。

整個夏天,想要在盒馬搶一瓶薑黃飲,難度不亞於在超市和大爺大媽搶雞蛋。如今5個月過去了,累計下單人數超2萬的情況下,它的口碑卻意外地堅挺:好評率高達99%,回頭客也多。

關鍵是,打開盒馬App,這瓶黃色小飲料仍時常斷貨。薑黃飲頂流至此,出於尊重我也給了它奢侈品同等待遇:

為了買一瓶8.9元的薑黃飲,硬是給它配了40塊錢的貨。

但當我滿懷期待到家,翻遍袋子看到躺在袋子底下的主角的時候,心情頗為複雜:一種我雖然知道自己的愛豆不高,但看到他確實矮的那種複雜。

雖然我知道它只有100ml,但竟真的沒有我巴掌大,看起來不過一口的量。

當然,嘗過之後,我知道我誤判了——誤判了我的耐受力。

入口是生薑的辛辣,尾調是檸檬的酸,至於薑黃什麼味道,我沒品出來。

這段味道描述是我同事後來和我描述的,當時整張臉皺成沈騰表情包的我,著急吞咽完找水,除了「生嚼了口姜」之外,沒品出任何風味。

剩下的80ml,我實驗完所有網上熱門喝法:

加蘇打水試了,加美式也試了;

最後20ml,我決定發揮主觀能動性,把三者組裝起來。好消息是我沒有浪費錢,壞消息是喝完,我更想不明白了:

貴且難喝的薑黃飲,為什麼還能斷貨?

當然,在這片互聯網歹毒消費過這麼多次,我已經明白了一個消費世界的真理:

如果一個東西又貴又難吃,那它一定「健康」。

顯然,薑黃飲也屬於這個範疇。

比起咖喱伴侶,薑黃在外還有另一個響噹噹的名頭:抗炎界的真神。

薑黃中的薑黃素是公認的具有抗炎活性的天然成分,國外很多人會把濃縮薑黃汁當感冒靈用;而生薑里的姜辣素和檸檬的維生素C,也可以通過抗氧化來間接抗炎。

生薑+薑黃+檸檬的組合,乍一看就是針對身體炎症的大殺器。

看完科普,看完無數「喝了一組之後感覺皮膚變好了,人變精神了」的評論,我早已忘記了第一口薑黃飲的味道,只記住了被薑黃凈化過的毛孔和幻覺。

馬兒,是我誤會你了啊。

原來你不是挑釁我的味蕾,你是真的關心渾身亞健康病的我啊!

買!買的就是4瓶一療程的組合裝!什麼難喝,是良藥苦口!

激情過後,我看著眼前400ml的薑黃飲,想到我艱難喝完的那100ml,恐懼才緩緩湧上心頭。為了說服自己擁抱健康生活,我決定仔細研讀配料表,藉此給自己鼓勁,不看還好,一看天塌了:

主打健康的薑黃檸檬飲,其實是真正的糖分刺客。

名為超級食物

實則「糖分刺客」?

粗看盒馬薑黃飲的配置,健康二字躍然紙上:38%生薑,38%檸檬,21%蜂蜜,3%薑黃,全是有效抗炎成分,而且每瓶的熱量約有106大卡。但這種健康有個大前提,那就是:你沒看到配料表上19.6g/100ml的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字樣。

根據飲料含糖量的計演算法,營養成分表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通常等於含糖量。也就是說這一小瓶飲料中含糖量為19.6g,而每100ml原味可樂的含糖只有10.6g。喝100ml的薑黃飲攝入的糖分,約等於喝200ml的可樂。

抱著健康的期待,我一口悶完薑黃飲,結果血糖旱地拔蔥。

而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議,成年人每日糖攝入量不超過50g,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換句話說,啜完小小一瓶薑黃飲,你就完成了一天里80%的糖分攝入。為了保證口感,而加入大量的糖,幾乎是所有薑黃飲的通病:

山姆薑黃檸檬液配料表顯示,每100ml糖含量高達32g。30ml小包含糖量近10g,一天兩袋,糖量輕鬆超標。

即使你生猛到能直飲一瓶無糖薑黃飲,也不意味著健康也隨之而來。

因為想要薑黃實現抗炎效果,需要一定的觸發條件:

想要薑黃發揮抗炎效果,需要黑胡椒或者油脂送服才行。

否則,薑黃中的抗炎成分薑黃素很難被人體吸收。

而且生薑、薑黃、檸檬汁三者中的抗炎成分在體內代謝速度都很快,因此想達到效果每天都需要攝入足夠量,才能降低輕度炎症。換成人話就是:

想要靠薑黃飲抗炎,你需要的可能不是8.9元/瓶,而是8.9瓶/天。

想要有明顯抗炎作用,還需要在每日攝入的基礎上搭配健康飲食。

加入超級食物成分的飲品賣點當然是健康,但想要起效必須要做細緻規劃的飲食搭配。也就是說:

想讓超級食物發揮效果其實沒有捷徑,也無法速成。

市面上大多數主打超級食物的飲品,其實都面臨著兼顧口感和實現功效的兩難抉擇。

這也是所有超級食物類飲品的共性。

如果你在網上買飲料會發現,到處都是超級食物的影子。

豆漿粉,由羽衣甘藍奇亞籽冠名。

酸奶,是巴西莓粉和奇亞籽的老家。

就連超市裡常年擺放橙子可樂的飲料區,也變成了羽衣甘藍奇亞籽西芹汁。

滑動社交平台上的飲品帖會發現,幾乎所有的飲品,都變成了相似的樣子:

包裝必須得一眼看出食物本色的;

名字像是把羽衣甘藍、奇亞籽、巴西莓粉等超級食物放在一起,隨機生成的。

曾經的好喝、美味、軟糯的風味介紹,都變成了「排毒」「纖體」「抗炎」的功效。看起來非常健康,但嘗起來毫無食慾。

當然,也不乏一些在讓人在毫無食慾之外,還讓人大皺眉頭的產品:

潛移默化之間,市場完成了對我的教育:

超級食物的味道,我一個都不知道,但超級食物有的功效,我如數家珍。

和我一樣的人不在少數。早在2023年,中國超級食品市場規模已達到數千億元人民幣,並有望在未來幾年內持續增長。天貓數據顯示,一半以上的「超級食物」消費者在淘寶年消費超過1萬元。

但有個問題,卻沒有一個品牌告訴我該怎麼答:

超級食物,到底超級在哪兒?

飲料里加了超級食物,就能健康嗎?

超級食物

憑什麼成為「中產解藥」?

事實上,所謂「超級食物」沒有科學依據或規範定義,富含維生素、礦物質、抗氧化劑、膳食纖維及健康脂肪等營養成分的天然有機食品,都能被稱為「超級食物」。

超級食物的營養密度更高,但深究起來也沒什麼特別的。

幾乎所有的超級食物,你都能在家門口超市裡找到那個平替:

奇亞籽所提供的Omega-3不飽和脂肪酸,可以吃核桃;巴西莓所提供的花青素,紫甘藍同樣是花青素的優質來源。

如果想要抗炎,生薑+大蒜+洋蔥的組合也能實現生薑+薑黃+檸檬的效果。

更何況幾乎所有超級食物,做成飲品都是盒馬生薑檸檬飲的樣子:

昂貴的價格,大量的糖,摺合成一種聊勝於無的健康。

超級食物真正的魅力,從來不是食物背後的營養價值,不如說買的是「超級食物」這四個字背後的健康幻覺。

美國果汁品牌Ethan』s創始人曾這樣評價shot飲:「消費者想要的,是一種強烈的、讓他們幾乎立刻感受到效果的產品。」

營銷詞的變化,是人對自己生活想像的變化。

比起缺少超級食物的營養元素,大家更缺的是逛超市和給自己做飯的時間。

一天24小時,減去工作、通勤的時間,已經所剩不多。

而在這之外,每個人有娛樂、社交、看書、逛超市、吃飯、和家人溝通、健身、睡覺的權利,卻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時間。

所有人平等擁有24小時,卻並非所有人平等支配24小時。

有人在精心計算每一餐的營養科學配比,有人在焦慮計算時間成本,陷入預製菜、加班、內耗的漩渦。

而超級食物是靈藥。

一杯寫著羽衣甘藍四個字的飲品下肚,人也吞下了健康的幻覺。

一種將預製菜、暴飲暴食、委屈崩潰全部清理出身體的假象。

生活濃縮成兩點一線,超級食物也從營養元素濃縮成無數個似懂非懂的新名字,混合成為「一口悶」的Shot瓶。

薑黃之前有羽衣甘藍、甜菜根、巴西莓,薑黃之後還會有無數超級食物在排隊,新名字只會越來越多,「健康幻覺」只會越來越唾手可得。

只要人仍在忙忙碌碌尋寶藏,超級食物永遠有市場。

參考資料:

新快報 《618「超級食物」熱賣,頭部20大品牌年均增長全部超三位數》2025-06-17

FBIF食品飲料創新《配料表第一位是生薑!盒馬這款「辣口」飲料,為什麼讓人喝上頭?》2025-09-04

上游新聞《年輕人養生「一口中式shot」,天貓「雙11」一袋刺梨汁、一口薑黃飲成交量大漲》2025-11-04

Foodaily《8.9元/100mL遭瘋搶?「白人中藥」被盒馬賣斷貨,養生圈殺出一匹新黑馬!》2025-08-01

發表回復

您的郵箱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 * 標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