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日報報道,在紐約接連傳出移民在報到時遭拘捕的消息後,不少正在等待上庭的華裔移民開始重新評估自身處境,
過去多年努力等待結果的信心,如今在不確定性的籠罩下開始動搖;紐約市多名華人坦言,他們已開始考慮放棄庇護程序,甚至希望能提前回中國,避免長期陷於未知與風險之中。
日前,一名在法拉盛理髮店工作的劉姓男子在按時向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報到時遭拘捕,引起社區震動。與此同時,居民也陸續聽聞手機店、維修店、按摩業等行業的移民在報到時遇到類似情況,使社區討論日益集中在「是否仍應繼續按時報到」的問題上。
在法拉盛中心區域,多間小商家都表示,近來店內員工心情明顯更緊繃,不少人開始提前詢問律師,或請假觀望情況。一位手機維修店老闆說,「以前大家就是等上庭,心裡覺得有個方向。現在員工都在問我,他們是不是該改變計劃。」
不確定性帶來的壓力最直接落在庇護申請者身上,多位受訪者表示,他們過去花多年時間排隊、按時報到、準備聽證,但近期情勢讓他們開始懷疑「繼續等待是否還值得」。有店主透露,他的朋友已經詢問律師,是否能辦理提前回中國的程序,「要不然可能被送到其他國家。」
在社區持續蔓延的焦慮情緒下,聯邦眾議員孟昭文(Grace
Meng)近日就劉姓男子案件發表回應,她表示,許多遭拘留的人並非暴力罪犯或危險人士,而是在社區努力工作、融入當地、依循程序生活的家庭成員,「拘留與遣返這些人,並不能提升公共安全」。她特彆強調,劉姓男子是父親與丈夫,無犯罪紀錄,也一直為皇后區和城市付出。
孟昭文表示,尋求庇護是合法、合乎程序的行為,過程中不應伴隨過度恐懼與困惑,「無論移民身分,美國憲法保障的基本權利依然適用」。她指出,此案反映移民制度長期存在的積壓、不透明與流程不一致等問題,也使許多移民家庭無所適從。她呼籲國會加速推動全面移民改革,包括整理案件積壓與明確執法流程,使制度更具可預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