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從事殯葬行業的高楠,從今年8月起開始在社交媒體平台上發布關於「數字遺產」的內容。短短三個月,他接到的數字資產諮詢案例已達數百起。大部分諮詢者,都是因為他製作的一份關於家庭數字資產處理的介紹轉化而來,這份介紹總結了各大互聯網平台對用戶去世後數字遺產處理的方式和方法。
很多人突然意外去世,留下了數字資產,親朋好友無法處理。此前,有網友發帖稱,在使用新辦理的手機號註冊網易雲音樂時,自動登錄上了歌手李玟的賬號。登錄後,該網友還能在賬號後台看到粉絲們發來的懷念私信。其展示的賬號主頁截圖顯示:賬號名為「李玟」,擁有26.1萬粉絲。
近年來,「人去世了朋友圈會消失嗎」「用戶去世了賬號怎麼辦」等話題頻頻引發熱議。數字遺產問題再次浮出水面,而且變得日益緊迫。賬號如何安置,成為許多人生前需要解決的任務,也成為令親屬揪心的難題。同時,這些去世用戶的賬號如何被紀念與繼承,成為各大平台急需處理的難題。

數字遺產背後的利益
13歲懷揣武術夢想進入少林寺後,秋風成為少林寺第三十四代武僧。起初,秋風只是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在少林寺的日常生活。他以「三伏天練拳、三九天踢樁」的苦修聞名,因酷似彭于晏的外貌被網友稱為「河南版彭于晏」,隨後單個平台的粉絲量達到百萬。
秋風2024年參演電視劇《赴山海》,同年8月赴澳大利亞演出後歸國途中,在浙江諸永高速遭遇車禍不幸離世,年僅21歲。他在剛剛成為網紅偶像後就遭遇不測,不少粉絲很震驚,紛紛自發紀念。
對秋風的懷念成為一波風潮,至今仍在繼續。一位長期關注秋風的河南網友張嵐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秋風去世,雖然素未謀面,但她感覺十分惋惜。因此,張嵐單獨在社交媒體上開設了一個賬號,專門發布一些關於秋風的內容,點贊和收藏突破數十萬。這些內容基本來自秋風的社交媒體賬號,該賬號在秋風去世後已轉為紀念賬號,可供粉絲憑弔。
秋風的影響力很大,除了能夠帶動一名不知名粉絲的賬號漲粉之外,也帶動了其家屬的社交媒體賬號起量。「我從未想過有一天弟弟會先離我們而去。」秋風姐姐在其個人賬號上寫道,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她的粉絲體量也增長到數十萬級別。根據平台信息,秋風姐姐在近一年的時間裡直播帶貨場次達到幾百場。
不過,作為少林武僧團數字傳播的代表,秋風本人賬號運營遵循2025年《宗教教職人員網路行為規範》,未涉及商業帶貨。針對秋風的賬號,親屬在其去世後歷經80天的申請後,轉為紀念賬號。申請成功之後,秋風姐姐廣而告之,同時成為在社交媒體平台上與粉絲互動的主要親屬。
雖然秋風姐姐並未直接繼承該賬號,但秋風本人的影響力和流量已經是數字遺產的一種延伸。當下,數字遺產帶來的財富效應持續被關注,最典型的是支付寶、微信支付甚至數字貨幣這類具有明確經濟價值的繼承。
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會理事高蕾表示,當前法律原則性承認了網路虛擬財產的合法地位,將其納入法律保護範疇,但具體的權屬規則和繼承問題,仍在探索和完善中。她補充道,從現行法律來看,數字遺產中有明確經濟價值的,如支付寶、微信餘額,屬於個人合法財產,可依法繼承。各大平台也有相關規定,繼承人聯繫平台客服提交相關證明材料即可提取。但是,目前國內法律並未對「數字遺產」給出一個更明確的官方定義。因此,在繼承數字遺產的過程中,仍有不少難以認定的情況存在。

人們留存在互聯網上的數據越來越多。
經濟價值評估難
作為多年遊戲玩家,高楠最近還關注到了遊戲CSGO(《反恐精英:全球攻勢》)中關於遊戲裝備的價值波動。「有不少大學生炒CSGO裝備血本無歸,有人幾分鐘內資產蒸發數十萬,有天價手套從12萬跌到5萬。」高楠表示,這些遊戲賬號的價值值得關注,很多人還不了解怎麼處理時,就可能發生意外了,那麼這些遺產該歸誰?
中華遺囑庫給《中國新聞周刊》提供的案例顯示,2021年,一名「90後」電競選手在中華遺囑庫立下遺囑,並將自己的支付寶、遊戲賬號等虛擬財產寫入其中。
高蕾認為,具備財產屬性的社交賬號或社交賬號中的財產屬性部分可以認定為網路虛擬財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規定遺產是「自然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網路虛擬財產也是財產,因此理論上,具備財產屬性的社交賬號或社交賬號中的財產屬性部分可繼承。
目前,越來越多人意識到遊戲賬號和短視頻賬號的經濟價值。用戶投入大量時間和金錢,積累高等級賬號和大批粉絲後,主動立下遺囑。
2023年初,一位擁有百萬粉絲的「90後」B站UP主在中華遺囑庫訂立遺囑。他的虛擬財產包括兩部分:一是具有持續運營價值的百萬粉絲B站賬號;二是名下總價值高達300萬元的各類虛擬資產。他計劃在自己離世後,將B站賬號交由一位信任的好友繼續運營,而將價值300萬元的虛擬資產留給父母繼承。這種安排既保障了父母的經濟利益,也考慮了賬號本身作為社交載體的延續性。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如何界定、評估、處理這些「虛擬財富」,成為繼承實踐難題。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琦認為,目前不少數字遺產價值波動大,遊戲裝備、虛擬貨幣等價格受市場、版本、政策影響劇烈,社交賬號價值與其活躍度、粉絲黏性等相關,難以量化。在這一問題上,更大的挑戰在於平台協議有所限制,許多平台禁止賬號交易轉讓,使其市場價值難以通過公開合法途徑實現,評估缺乏依據。此外,市場上並無統一標準和專業機構。國內尚無成熟虛擬財產評估體系和公信力機構,導致繼承分割或糾紛中價值認定困難。
他曾經研究過一個典型案例,是關於淘寶店鋪的繼承,該案例是數字遺產繼承領域處置較為成熟的案例。
早在2008年,馬某的丈夫侯某註冊了一個淘寶店鋪,出售二手相機,是頗具價值的網店。2015年年末,侯某意外身亡。妻子馬某打開網店,準備進行線上交易時,卻發現網店與丈夫侯某的銀行賬戶關聯。因侯某的銀行賬戶都已經辦理作廢手續,所以網店無法進行錢款往來,該網店因此被凍結了。隨後,馬某找到網路電商平台的管理者「店小二」,說明情況後,「店小二」表示,馬某要通過辦理店鋪繼承的方式,將網路店鋪更名到自己名下,才可繼續經營網店。
王琦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在法律上,對淘寶店鋪的性質並未有準確的定義,與此相關的店鋪繼承、轉讓等尚屬法律空白地帶。公證員聯繫了該網路平台的管理者,對於淘寶店鋪的繼承也經歷了一個逐步完善、逐步規範的過程,現在已形成了相對固定的程序。
王琦還提道:「繼承不一定需評估價值(繼承的是使用權或合同關係),若需評估,也並非無法完成,可通過市場比較、收益現值等方法,實在不行也可由法院酌定。」
繼承之困從何而來?
事實上,幾乎所有平台的用戶協議里都有一條類似規定,用戶只擁有賬號的「使用權」,而「所有權」歸平台所有。這意味著從法律上看,用戶每天使用的賬號並不完全屬於自己。
一位業內人士表示,數字遺產領域最大的問題在於,不少平台為內容質量負責,所以內容歸平台所有。「如果要把數字遺產歸到個人,那麼內容要歸個人,在平台政策的設計上就面臨很大的困難。」該人士指出。
根據公開報道,華東政法大學的周然就遭遇了繼承的困難。在母親去世後,周然準備繼承母親實名認證運營的微信公眾號「幸福山學堂」時遭遇阻礙。他母親生前經營著個人公眾號「幸福山學堂」,多年來累計發布文章239篇,共有1326名用戶關注。2023年,母親離世。而「幸福山學堂」微信公眾號由周然母親實名認證註冊,周然嘗試繼承該微信公眾號,卻發現微信公眾號不支持繼承。
根據騰訊相關服務協議,微信公眾號所有權歸公司所有,用戶僅獲得初始註冊主體專屬的使用權。周然認為平台規則侵害其合法權益,遂將騰訊平台訴至法院。該案於2025年6月12日在深圳市南山區人民法院立案,成為全國首例主張微信公眾號繼承權的案件,目前仍在審理中。
另一位業內人士表示,對於像微信、微博、B站等平台,有粉絲體系的賬號尤其是個人賬號,對其「繼承」問題還有不少爭議。首先,對關注賬號的「粉絲」來說,他們關注的通常是特定用戶,如果直接支持個人主體的變更,會導致粉絲產生誤判,極端情況下可能產生安全問題。另外,個人賬號有很強的人身屬性,草稿箱、私信等隱私場景,可能涉及原賬號主人和第三方的隱私,並不適合直接繼承。
有關賬號隱私的處置爭議由來已久。2004年,一位名為賈斯汀的美國軍人在執行任務時不幸喪生,他的父親向雅虎提出申請,獲取其郵箱賬號密碼,以此來保存其文本和影像,但遭到了雅虎的拒絕,理由則是「違反已故用戶隱私權」。最終,賈斯汀的父親向法院提起訴訟,爭取兒子數字遺產的繼承權。法院最終判決,其父無權繼承郵箱賬戶,但雅虎需將郵箱中的信息製作成光碟,移交給他。
在「李玟賬號事件」後,網易雲音樂客服回應稱,經核查,問題原因是團隊為藝人賬號綁定的手機號被運營商二次放號,已第一時間聯繫新號主進行了相應處理。此後,網易雲音樂方面幫當事人手機解綁賬號,該用戶重新申請了網易雲音樂賬號。
中關村超互聯新基建產業創新聯盟總工程師袁博指出,核心問題就在於平台未能及時有效處理逝者賬戶及數據,缺乏完善的隱私保護和清理機制。他認為:「從數據安全和個人隱私角度看,當用戶去世後,其賬戶內的隱私信息,如聊天記錄、好友列表等,平台有責任清除。」
但是否真的要清除,在實踐中容易引發爭議。「人去世了朋友圈會消失嗎」,這個話題也曾引爆討論。微信平台曾作出回應稱,長期未登錄賬號可能被回收,讓許多人擔憂數字記憶「一鍵清零」。後來微信表示不再回收此類賬號,但這未完全消除疑慮。王琦認為,這類爭議反映了平台基於安全管理的理性規則與親友對逝者情感寄託的感性需求的衝突。
一些海外平台更早進行了規則探索和完善。以Facebook為例,它較早推出了「遺產聯繫人」功能,用戶生前可以指定一位朋友或親人,在自己去世後管理紀念賬號。這位聯繫人可以發布悼念帖文、更換頭像,但不能登錄賬號或查看私信。
國內的一些平台也在跟進。例如B站推出了「紀念賬號」服務,對不幸離世的UP主賬號進行保護。最近,微信也公開表示,從2025年9月起,對長期不使用的賬號已不再進行回收處理。這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意味著那些承載記憶的朋友圈不會因為系統規則而突然消失。
作為數字遺產的主要存儲和管理者,網路平台角色關鍵,承擔相應法律與道義責任。王琦認為,平台對可繼承財產性部分(如餘額)應履行協助義務;對涉人格利益和通信秘密數據,須承擔安全保障責任。王琦還建議,建立用戶自主選擇機制,允許用戶生前以「數字遺囑」指定賬號處理方式和繼承人許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