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AI的風越吹越熱。
前兩天,「AI天才少女」羅福莉官宣加入小米,暴露了小米在AI領域的野心;與此同時,AI教母李飛飛發布了首款商業世界模型,遊戲圈大地震;今天,GPT-5.1上線,不止變聰明了還提高了情商。
這場AI狂歡的主角,從來不止科技巨頭。當普通人還在糾結「AI會不會取代自己」時,有一群人已經踩著風口賺得盆滿缽滿。
2025年AI的風越吹越熱。
前兩天,「AI天才少女」羅福莉官宣加入小米,暴露了小米在AI領域的野心;與此同時,AI教母李飛飛發布了首款商業世界模型,遊戲圈大地震;今天,GPT-5.1上線,不止變聰明了還提高了情商。
這場AI狂歡的主角,從來不止科技巨頭。當普通人還在糾結「AI會不會取代自己」時,有一群人已經踩著風口賺得盆滿缽滿。
斜杠打工人下班後用AI擺攤,把平台上免費的AI寫真變成「街邊照相館」。
有些AI工具資深玩家,直接把AI辦公變成印鈔機,免費軟體生成的圖片、文案、PPT都能賺錢,有AI高手輕鬆月入過萬。
更高端的玩家直接殺人華強北,把AI變成萬能鑰匙,任何產品加上AI都能價格翻倍,有商家靠爆改AI年銷千萬。
AI一夜暴富的夢碎之後,真正能用AI賺錢的生意,都被年輕人挖出來了。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當起了AI倒爺
AI催生了一個全新的職業——AI倒爺。
與過去倒賣球鞋、門票和手機的倒爺不同,AI倒爺雖然掙的還是信息差的錢,卻被當代打工人視為救星,堪稱AI時代「最好的生意」。

首先做AI倒爺的成本極低,利潤卻相當可觀。
AI倒爺的貨架上,充滿了互聯網巨頭的「經商哲學」。
有人做的「AI賬號界的拼多多」,負責攢人拼單買賬號。

很多打工人想用AI軟體的高階用法,卻被高昂的會員費勸退,這時「AI倒爺」們倒的就是賬號,一年大幾百的會員費只要多賣給幾個人就能回本,拼單的越多賺的越多。
這種玩法其實並不稀奇,在遊戲圈早已形成產業鏈,當其在AI圈小試牛刀時,反而成了一門新生意。
除此之外,有些AI倒爺就像一個產品經理,會針對一些大用戶推出AI辦公全家桶。把ChatGPT、Claude、Grammarly等AI工具的許可權,集成在一個平台或一個賬號里,賣給那些AI重度使用的用戶,省心又省力。

最關鍵的是,這些生意對他們而言幾乎零成本,就算客單價不高單靠走量也能小賺一筆。
其次,AI倒爺們深諳人性,有生意更有口碑。
有些人不滿足於「租號」賺錢,而是靠「AI服務」賺錢,這種生意不僅成本低,風險還很小。
他們做的生意更簡單,就是把AI生成的圖片、文案、視頻、代碼進行打包銷售。
有人說這不是下個AI軟體就能自己做嗎?
這麼問的人還是低估了人性。
你以為他們的核心競爭力是AI?其實是他們精準捕捉人們「不願學習、想要捷徑」的弱點。
在二手平台上50元的「Kimi深度研究」能賣出近1000份,背後的成本除了Kimi、GPT-5等平台的高級會員,就是調教AI的時間成本。

舉個例子,上月底Kimi上線了Agent新品「OKComputer」,會員訂閱只需要99元,就能做幾十次深度報告。
大多數人還被攔在信息壁壘之外的時候,二手平台倒爺們就已經上線了,頁面赫然寫著「KimiOKComputer代跑25元/次,加急單30元,支持定製」。
最關鍵的是,這些訂單評論區是清一色的好評。
畢竟有些人連谷歌賬號都註冊不了,他們花錢買的是跳過學習成本的捷徑。
這種AI生意範圍覆蓋各行各業,有些已經形成產業鏈。
比如有個人專攻養生賽道,通過餵給AI大量專業資料,生成高質量的養生文章和短視頻腳本,按月賣給養生館和健康博主,月入輕鬆過萬。

這些倒爺的生意沒有天花板,巨頭們砸錢升級產品,倒爺們就跟在後面撿漏賺錢。
AI+一切,撐起華強北二次繁榮
春江水暖鴨先知,華強北作為中國電子行業的晴雨表,從BB機、大哥大到智能手機、VR設備,從未錯過任何一個消費電子風口。
如今,AI已經取代蘋果,成為華強北的新名片,大屏廣告播放的也是AI產品。

現在的華強北,萬物皆可AI。「所有硬體都值得用AI重做一遍」,這句話在華強北已經成為現實。
除了市面上常見的AI音箱、AI耳機,華強北還有AI吉他、AI戒指、AI鬧鈴、AI手機殼等新奇特的AI產品。
在這裡只要你能想到就能植入AI,只要有方案就能快速量產。
比如華強北的AI手機殼,給普通手機殼裝上墨水屏+NFC傳輸,AI含量在於APP接入了大模型,用戶可以在APP里選擇圖文,然後顯示在手機殼上。

很多產品從科技的角度看,不夠AI但勝在好玩,AI鬧鈴、AI吉他都曾小範圍出圈。
這種AI手機殼價格比較貴。要120多塊錢,但有不少年輕人買來拍照打卡。
那些科技巨頭加碼的AI爆款,華強北就和他們PK價格。
自從Meta與Rayban合作的智能眼鏡成了小爆款,各大科技公司已經跑步入場,華強北自然不會落下。
最老的賽格通信市場,每走幾步就能看到最顯眼的櫃檯上擺著一排AI眼鏡;在華強電子世界二店、華強時尚數智中心等新市場,AI眼鏡已經成了各大檔口的標配產品。

今年香港環球資源展上,華強北去了30多家AI眼鏡相關的製造商、供應鏈廠商。他們帶來的是可以直接下單、規模化生產、現場體驗的成熟商品。
與大廠們動輒上千的價格不同,華強北的AI眼鏡最低只要60元,很多想嘗鮮的人可以直接入手。
芬蘭OuraRing最新款起售價約2500元,華強北150元內有幾十個款式可選;全球銷量破百萬的PlaudAI錄音筆原版賣1149元,這裡百元出頭就能拿下。

華強北在AI硬體方面,有時甚至能跑到大廠前面。
比如蘋果今年9月剛發布的Airpodspro3,搭載了AI還具備翻譯功能,而這種AI翻譯藍牙耳機已經在華強北賣了半年了,最便宜的款式只要幾十元。
除此之外,大廠眼裡存在感不高的AI翻譯機,已經成為華強北的超級AI爆款。

在賽格通信市場,幾乎每家櫃檯都立著「AI翻譯機」的牌子,價格在100元至450元不等,包裝上均印有AI、Intelligent、Smart等字樣。
這些AI翻譯機吸引了大量的外國人選購,很多老外來深圳的第一站就是來華強北買個翻譯耳機。

數據顯示,2025年,華強北部分AI產品單店日銷突破2萬台,AI眼鏡月均銷量穩定在1萬台,出口比例近40%,有些品牌的AI鬧鐘都賣出了百萬台。
如今華強北有不少95後、00後老闆,靠著AI設備賺得盆滿缽滿,成為華強北的新一代電子主理人。
AI培訓班,闖進小縣城
科技概念火不火,先看課程多不多。
靠AI賺錢最快、最猛、範圍最廣的還是AI培訓。
很多人印象中的AI培訓課程,還是那些「一夜暴富」的大餅洗腦的廣告。
實際上,現在的AI培訓課程不僅套路升級,賺錢模式也已經進入下一個level。
1.從網紅城市杭州殺到二三線縣城
最近杭州網紅大逃亡的消息,戳破了網紅經濟的泡沫,杭州這個網紅城市也逐漸轉型。
自從杭州六小龍爆火後,杭州的科技創業人設就已經取代網紅的舊標籤,AI自然也是杭州的創業新風口。
除了以杭州六小龍為首的科技公司,有不少AI培訓相關的企業在杭州爆發。
有網友表示,過去咖啡館裡坐的都是拍照打卡的網紅,現在咖啡館裡坐的都是拿著電腦的AI培訓師。

如果說杭州AI培訓企業扎堆,是因為城市自帶AI創業基因,那二三線城市AI培訓機構爆發,則是風口的最佳見證。
近兩年,不少培訓機構將目光放在了二、三線城市,且他們的培訓班火熱程度不輸於一線城市。

一家位於西南某二線城市的AI培訓機構表示,他們全國各地都有學員,通過夜校+線上授課的形式,每月都有兩三百名當地學員報名。
這些機構吸引了當地剛畢業的年輕人甚至是寶媽,把0基礎的人帶入AI行業,有些承諾月薪15K左右,甚至年薪上百萬還包分配。
天眼查數據顯示,全國涉及「AI培訓」的企業超21萬家,其中成立一年內的超6萬家,半年內的達3.7萬家,這股熱潮與當初編程培訓如出一轍。

2.玩法升級,各流派爭奇鬥豔
從短視頻平台看出,目前銷量最高的還是初期的AI+IP課程,最多能賣出8萬份。
如今新興的AI培訓課程,雖然不如過去的火熱,但勝在流派眾多且吸引力巨大。
舉個例子,短視頻平台流行一種「揭秘流派」,起號內容就是真人和數字人對比,標題吸睛:三個步驟,1分鐘教你做數字人。

夠逼真、夠簡單、夠實用三個殺招一出,不少想賺錢、想學習的人都會被吸引,當然幾期教學背後還是引向課程培訓。
還有一種「無私分享黨」,他們自稱大廠離職、AI高手,免費分享AI繪畫、AI剪輯、AI動畫,但精緻內容都是拋磚引玉,最後還是以培訓為主。
最重要的是,AI培訓吸引的對象,已經從學生、年輕人擴展到了退休老人。

在五花八門的引流視頻背後,AI課程培訓儼然成了一座待挖掘的金礦。
AI培訓的火熱,從AI培訓職位的薪資就可見一斑。
在Boss直聘上,大部分「AI培訓師」的月薪都超過1萬,在1萬-1.5萬之間,甚至少數AI、DeepSeek及相關應用講師崗位還能開出2萬-5萬的月薪。

儘管現在很多培訓課程背後有不少套路和陷阱,但有需求就有市場,隨著行業規範,AI培訓的錢景不容小覷。
對於普通人來說,AI不是遙不可及的技術,而是可以借力的工具。
在這場技術與人性的博弈中,真正賺錢的,不一定是懂技術的人,而是懂市場、懂人性、懂規則的人。
不管是用AI工作還是靠AI賺錢,動起來才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