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布推出新簽證以吸引青年科技人才時,中國政府將此舉宣傳為邁向科學強國之路的又一步,稱全球人才將因此蜂擁而至。
但在許多中國人眼中,這是個嚴重的錯誤。
在該簽證原定生效的10月1日前後數日,網友紛紛指責政府在年輕人就業難度空前加大之際邀請外國人來搶中國人的工作。他們還認為這是崇洋媚外的表現——這一向容易引起國民不滿。
知名網紅也藉機煽動民族主義或排外情緒,聲稱中國將被外國人佔據。北京研究機構全球化智庫理事長王輝耀對新簽證表示支持後,社交媒體上有人稱他為民族叛徒,相關言論被轉發數以千次。
此前印度媒體報道稱,中國新簽證或可成為極受歡迎的美國H-1B簽證(目前申請費高達10萬美元)的替代選擇,此後各平台上針對印度人的種族主義言論激增。
反對聲浪愈發激烈,中國共產黨官方喉舌《人民日報》不得不發表評論文章,稱對新簽證的批評是「奇談怪論」,並指責反對者「誤導公眾」。民族主義小報《環球時報》前總編輯胡錫進也為該政策辯護,他在視頻中表示,自己觀察到在中國的外國人數量「比日本和韓國還要少」。
他說:「咱們中國現在說實話,外國人不是來得太多了,而是還不夠。」
公眾的強烈抗議表明,即便美國正削減科研資金、迫使眾多知名學者考慮離開,中國可能仍然難以吸引全球頂尖科技人才。
近年來,中國政府頻繁警示境外敵對勢力風險,並號召民眾舉報潛在間諜,國內排外情緒隨之升溫。從歷史上看,中國入境移民數量極少,外國人若想長期居留,仍需面對諸多文化與法律障礙。
2020年,政府曾提議小幅放寬外國人永久居留條件,但最終在類似的反對聲浪中擱置。(據《人民日報》報道,2004年至2014年,中國發放的永久居留證不足5000張。)
即便在為政策辯護時,《人民日報》的評論文章仍向讀者保證:新簽證雖能讓青年科學家更易來華,但其性質「豈能直接和移民劃等號」。
目前尚不清楚該簽證是否賦予工作權——官方媒體在簽證宣布後僅稱其允許持有者開展商業與教育「交流」。儘管生效日期已過,簽證申請資格細則仍未公布,官員僅表示申請人需「從境內外知名高校或科研機構畢業,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領域獲得學士及以上學位」。
這些年來,中國經濟增速放緩,青年就業困境始終是潛伏的社會矛盾點。國家領導人習近平曾指出,保障就業是防範社會動蕩的關鍵。今年8月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青年失業率再創新高。
筆名「風息神淚」的知名漫畫家在社交媒體上寫道:「目前我能接觸到的所有渠道、所有平台、所有階層、所有學歷、所有年齡段的人群,都在說:工作不好找,或者,工作不好保。我不相信以國內的人才儲備,有什麼領域的什麼職位,非要外國人做不可。」
網民還對申請人僅需學士學位的要求提出質疑。許多中國年輕人表示,由於競爭激烈,他們必須擁有高學歷才能找到工作。
事實上,持K簽證入境的外國人或許並不會與大多數中國失業青年直接競爭。
部分原因在於中國就業市場存在供需錯配:房地產、教育等傳統吸納就業主力行業陷入困境,導致大量應屆畢業生求職困難;但據教育部數據,在高端製造、人工智慧等領域,中國對專業人才的需求缺口達數千萬。
儘管中國科技類專業畢業生數量居全球首位,但這類人才在總勞動力中的佔比仍低於許多西方國家。
崑山杜克大學前常務副校長丹尼斯·西蒙長期倡導中美加強科技合作,他表示,若能提高簽證發放流程的透明度,有助於緩解民眾擔憂。但他也指出,中國政府已釋放明確信號——希望引入更多外國專業人才。
他說:「這是吸引高端人才所需的長期改革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