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28 11 月

地方财政还剩多少“底裤”?

  目前中国地方财政压力有多大 ?

       到 2025 年 4 月末,全中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 506,931 亿元人民币。 新浪财经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到 2025年9月底,这一数字已升到约536,995 亿元,比去年同期上涨约 20%。

      考虑“显性债务 + 隐性债务”(例如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融资平台债、城投平台等形成的债务)的广义债务,在有分析中估计,地方债务总量可能远高于官方统计数字,甚至占到全国 GDP 的很高比重。

       与过去依赖稳定的“土地财政/土地出让收入 + 地产相关税费 +土地开发收益”不同,自 2021 年起房地产市场明显下行,土地出让收入大幅减少,地方财政赖以“卖地”“土地出让”来填补财政缺口的模式急剧收缩。

       另一方面,为应对债务危机,中央出台多项政策,包括对地方隐性债务的“置换/化债”,设立新的监管机构统一管理债务(以加强对地方债、隐性债务的监测、化债和风险防范机制)。

       出现的问题与“枯竭表现” 

       基于上述数字和趋势,目前地方财政“枯竭/脆弱”的表现主要有: 

       收入结构失衡、持续缩水:过去靠土地出让、房地产相关收入支撑预算和债务偿还,但现在地产市场疲软、土地财政收入锐减,传统“土地财政+债务融资”模式失灵。 

       债务继续累积,“借新还旧”压力加大:地方债务余额不断攀升。部分债务通过发行新债、债务置换来偿还旧债,“债滚债”结构带来极大隐患。 

       隐性债务规模庞大、透明度低:除官方统计债务外,还有大量隐藏债务(例如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地方城投公司债务等)未完全计入预算。这让地方财政风险更难评估。 

       偿债与基本公共支出压力冲突:面对高额债务,地方不得不压缩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开支,或者依赖中央转移支付/专项债券,公共服务质量与财政稳定性受到挤压。

       系统性金融风险与经济周期风险上升:地方债务与银行体系隐性债务、房地产市场下行等多个风险因素交织。一旦地产、银行或经济出现冲击,有可能引发区域甚至全国的连锁风险。 

       政府应对与“底线”状态 

      官方也并非全无作为,为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债务风险,采取了若干措施: 

      推动“隐性债务置换”:将部分“城投平台”“融资平台”的隐性债务用新债置换出来,使债务透明化、统一管理。 

       建立更严的债务监管框架,设立新的债务管理机构,限制新增隐性债务、规范地方融资平台行为、防止再走回“隐性债务”的老路。

       地方财政若干公共投入(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民生支出)强调“兜牢底线”,中央与地方协同转移支付,防止财政断裂。

       但即便如此,分析普遍认为 —— 地方财政已接近“临界状态”。也就是 不是全面破产,但可用财力与可支配资源极为紧张,债务负担沉重。一旦经济、房地产、金融等外部环境再恶化,风险可能迅速放大。 

学者:债务升高 外储渐枯 中共强化干预经贸

(示意图)

       为何说是“整体性、结构性危机”,而不仅是“部分地区债务问题” 

       中国地方政府体系庞大、分布广泛,债务分散且结构复杂,不只是少数省份或城市有问题。多个省/市、县/区都有债务累积、财政吃紧。

       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土地财政 + 基建 + 城投平台”发展模式,本质就是“高杠杆 + 高负债 + 高依赖土地/地产”的模式 — 一旦地产不行,就等于基础支柱被拔掉。房地产市场自 2021 年起明显转弱,使整个系统性财政模式脆弱性暴露。 

       隐性债务(城投平台、融资平台、地方国企担保债务等)规模很大,但透明度差、不易被市场准确评估 —— 这放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 因此,这不只是某个地方的问题,而是整个体系在地产+债务+财政制度安排下集体承压、整体偏“脆弱”的结构性问题。

       总结:地方财政“枯竭”到什么程度? 

       可以这样总结:当前中国地方财政整体处于“财力严重紧张 + 债务负担沉重 + 收入结构失衡 + 风险累积”的高风险边缘。并非“立刻爆炸”,但若经济、地产或金融等外部条件恶化,系统性财政危机、债务违约、公共服务缩水、社会风险上升都可能成为现实。 

       换句话说,地方财政如今正处于“强弯曲、高压缩、高风险累积”的“隐形风暴”中——只是它还撑着,没有完全崩溃。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